創社契機—電音產業汙名化嚴重,學生創作者資源缺乏
電子音樂簡稱電音,是使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的音樂,是風行已久的創作方式。類型包羅萬象,從實驗藝術音樂到流行形式,如電子舞曲均有海量作品。
在歐美、南韓、日本等國家,電音派對跟大型電音音樂祭已是常態,大專院校甚至設有專門培訓電音的教育課程。各樣配樂、音樂季、音樂商品或是教育等等,在全球,電子音樂相關的產值每年已達上百億美金。但在台灣卻鮮為人知,筆者從接觸電音到現在,發現提到電音,多數人會聯想到的不是電音三太子,就是社會搖(註一),甚至直接認為是充滿菸酒毒的派對(註二)文化。
在這樣的風氣之下,要讓人對電音產生興趣,要讓喜歡電音的同好有更好環境能齊聚交流,甚至是獲得相關的資源,是十分艱難的,更不用說是學生社團。曾經搜尋過南台灣高中職的學生社團,一無所獲的情況下,決定自己來創辦。
從一人扛下行政流程與設備張羅,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紛紛出現
鳳商電音社成立時間才一周年,不但社團內有兩台高階的DJ機器跟監聽音響等近十萬的設備。在台灣電音相關人才還算缺乏的情況下,社團還請到跨足中國,擔任百大DJ電音趴開場的DJ老師擔任社團老師,這樣的規模在大專院校都不一定能找到。
同時,社團受邀表演越來越多,不管是補習班還是友校的活動晚會,甚至是商演活動都有鳳商電音的足跡。越來越多的人看見我們,用「小有成績」來形容並不為過。恐怕沒人能想到,一開始的創立根本岌岌可危。
鳳商規定社團成立需有25名成員,但即將畢業的高三學長姊不能列入,等於只能招募兩個年級的在學學生,創社之際又還不到能招新生的開學時間。只能逐班宣傳,一個人跑了40幾個班,才終於達到創社人數。
創社可以靠熱血,但社團營運是對意志力的挑戰
在社團申請程序通過後,迎來了第一學期的社課。前幾堂社課幾乎全員參與,但是新鮮感消失後,缺席的人越來越多,到後面39個社員只有13個出席,慘淡的出席率也讓幹部逐漸力不從心。筆者自己腦裡也開始萌生放棄的念頭。
但一想「要讓更多人接觸電音和去除汙名化」的創社初衷,加上身邊許多朋友的鼓勵支持,還是告訴自己再拚一把看看。
於是針對宣傳跟課程內容去做調整,首先是改變社課教學方式,用比較有去吸引人的方式來呈現。接著是用心經營社團帳號,製作許多有趣的電音內容做分享。同時也到處去毛遂自薦爭取表演機會,讓社團有更多曝光機會,也累積社團的經歷和知名度。包含嘗試跟熱舞社、熱音社做跨界表演,讓聽眾知道電音是多元的。那在新學期更是紮實的招生,除了積極爭取校內表演、精心製作宣傳影片更是製作DM在全校發放,這些花了許多金錢和時間。但也因此吸引到了更多真正有興趣的人。
鳳商電音也嘗試走出校內,在校外創立了「地社」的社群。讓想要接觸電音文化或想學DJ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學習。隔雙週的禮拜天下午舉辦「ChillDJ」小聚,在沒甚麼宣傳的情況下,願意參與的人數竟超過了30多人,其中包括大學生、高中職生以及社青,能有這樣的成績,都是靠路過活動的人主動加入,以及同好的口耳相傳,無疑給了那時社團衰退的我們更多的信心和鼓勵。
經過這樣的努力,許多社員們重新燃起滿滿熱血,不僅是在社課上更加專注,越多的社員也利用休息時間來進行練習研究,看到這些改變,無疑是非常感動的。
電音其實是社會的一部份。不管是電視廣告也好,舞社的伴奏也好,常常都有電子音樂的出現,可以說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電音。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,讓大眾更加了解這有趣的音樂類型,他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化,是一門值得經營的的興趣,更可以是未來音樂產業的發展方向。
台灣本土文化要傳承,新興的電音文化要能夠開天劈地,希望大家以後不要把電音跟夜店、菸酒毒、三太子做直接聯想。也不要認為做電音的學生只是愛玩,其實他們是新興文化的推動者,更是台灣音樂產業中的重要支柱!